廉政文化与教育
当前位置: 纪委首页>>廉政文化与教育>>正文
廉政文化与教育

国之兴亡源于吏之廉腐

   时间:2015年06月26日 16:33  点击:[]

国之兴亡源于吏之廉腐

编辑:刘学先 发表时间:20150626 15:19 来源:三湘风纪网

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。纵观国史,一条始终不变的规律一再显现:那就是国之兴亡源于吏之廉腐,吏廉则国兴,吏腐则国亡。
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,封建王朝的兴亡更替在中国大地上反复上演,一个王朝的鼎盛与辉煌,转瞬之间就化为历史的陈迹。秦始皇建长城,发兵征民数十万;为了开发南方,动员了军民三十万;又用七十万囚犯,动工建造一座巨大豪华的阿房宫。二世即位,从各地征调了几十万囚犯和民夫,大规模修造秦始皇陵。民不堪众负,乱世出英雄,于是终于暴发了“陈胜吴广农民起义”。一句“王候将相,宁有种乎!”成了秦亡留给后世的声源,久传不息。此为国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,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统治,秦始皇开创的霸业区区不过十五年,他的万世皇帝梦也随之樯橹灰飞烟灭。秦朝也就成了国史上最短命的王朝。
悠悠国史,但凡呈现乱世,甚至王朝更替,总有规律可偱:那就是以“君子”为首的统治集团及官吏的腐败,是呈现乱世甚至王朝更替的根源。
而乱世之后的盛世大治,总是“殷鉴不远,在夏后之世。” 国史之中,大唐之威仪,远扬蛮夷,名垂青史,成为国史上一颗璀璨而又威严的明珠。盛世的出现有赖于胸怀天下的君主励精图治和官员的清廉干练。举一例而彰其要,概因大唐统治者于初期深谙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”的道理,并将其视为统治集团的良言警句,于封建时期,践行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,举国上下,实现了难得的民心归顺。昌盛便不难理解,君有此理念,更要有此才能,唐初期以李世民为代表的统治集团相继努力,使大唐的繁荣傲于世界之林。贤明君主总结前朝灭亡的经验,励精图治,治国安邦。文治武功,不仅有平乱之能,更有收获民心之技。无论外夷多么强大,不惧,不怯,并敢于动用武力。如唐王平西,相较之大宋赵构陷岳飞来说,一兴、一亡,一成、一败,可见“君”中之君,决定作用更不可忽视。
循环着朝代的更迭,盛世尽管有,并且不少,如文景之治、贞观之治、康乾盛世……但总是短暂的,有的更是昙花一现,此事实已被史实抒写的一览无余。数千年的封建统治历史,为何“周期率”总是萦绕在中华大地挥之而不去?即使盛极一时的大唐,也未免于终结,重蹈前朝覆车。真是可悲、可叹!
古语有云:“吏,治人者也。”官吏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,吏治的清正廉明,直接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兴衰存亡。纵观各朝各代,上至文景之治,下到康乾盛世,每一个繁荣的背后总是因为各种因素的共同所致。推动封建社会走向繁荣昌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,致使国家动乱的原因却只有一个:统治集团的腐败。腐败导致民心尽失,继而“哪里有压迫,哪里就有反抗”,于是也就有了“得民心者得天下,失民者失天下”警示良言。当然,贪腐不会导致一个王朝迅速衰亡,但一定会导致这个王朝灭亡。官场腐败与昏君无能,正因为昏君无能,才导致治吏不严,从而官吏腐败,愈演愈烈,最终导致整个国家的全面战乱和改朝换代,盛世又被乱世所吞噬,所以昏君难以安邦。试想一个国家,若政令难以推行,吏治混乱不堪,自然也就民不聊生;民不聊生而国衰。于是,孟子发出了一声叹息:“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”!
论述治国,最为精深至理的文章当属郭沫若先生《甲申三百年祭》。其文精选史例证明“历代改朝换姓的时候,亡国的君主每每是被人责骂的。”其文中所举事例,不仅力陈君主昏庸淫奢,更重墨所述,君主所掌吏治与亡国的必然关系——只要存在吏治腐败,权力失控,那就会有亡国“周期”。如其所举明帝崇祯所言:“张官设吏,原为治国安民。今出仕专为身谋,居官有同贸易……纳无赖为爪牙,受奸民之投献。不肖官吏,畏势而曲承。积恶衙蠹,生端而勾引。嗟此小民,谁能安枕!”按治国理政的要求,设置官吏本是为了治国安邦,为民服务,但他们当官后以权谋私,当官如同作生意,更到了无赖乱国,积恶衙蠹的地步。试问如此吏治朝纲,小民岂能安枕?当然,崇祯失国有众多原因,但由史实来看,腐败倒是一条铁律。
延安时期,黄炎培与毛泽东关于“周期率”的谈话中,概括了以上的道理:“大凡初时聚精会神,没有一事不用心,没有一人不卖力,也许那时艰难困苦,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。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,精神也渐渐放下了。有的因为历时长久,自然地惰性发作,由少数演为多数,到风气养成,虽有大力,无法扭转,并且无法补救。一部历史,‘政怠宦成’的也有,‘人亡政息’的也有,‘求荣取辱’的也有。总之,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率。”马自达与黄炎培的“窑洞对”,道出了国家之“初时”至“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”的质变与治吏的关系。
《管子·牧民》中说道:“国有四维。一维绝则倾,二维绝则危,三维绝则覆,四维绝则灭。倾可正也,危可安也,覆可起也,灭不可复错也。何谓四维?一曰礼,二曰义,三曰廉,四曰耻。”毛泽东和古代先贤一样,同样把“廉”看作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四根柱子之一。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深谙历史,为跳出这个周期律,在新中国建国之初,毛泽东就向全党发出告诫:“治国就是治吏,礼义廉耻,国之四维;四维不张,国将不国。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,贪污无度,胡作非为,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,那么天下一定大乱,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。国民党是这样,共产党也会是这样。”
由伟人此语,可见“君”实则为一统治集体。若吏治清明,自觉守法行政,收获民心,则盛世可期。否则,“天下一定大乱”。于是乎,“治国安邦”的民心所望,总是期盼着出现严明的吏治,无论这种严明的吏治,是不是由贤明的君主推动的,但它的确事关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。治国就是治吏,现代的民主选举制度科学之处,根源便在于对于那些贪污无度、胡作非为的吏“有办法治理他们”:违悖民意,下台罢官。所以,毛泽东在与黄炎培谈到周期率时,给出了解决的办法:“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,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。这条新路,就是民主。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,政府才不敢松懈;只有人人起来负责,才不会人亡政息。”
“以史为鉴,可以知兴替”。管不住腐败,国家就有危亡之虞;遏制了腐败,国家就能长治久安。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“中国梦”出发,吹响“全面从严治党”的号角。治党实则就是治吏,因为吏大都是党内之人,治党而不治吏,治党又从谈起?习近平总书记说过:“我们的党员、干部队伍庞大,管理起来难度很大,但又必须管好,管不好就会出乱子。我们国家要出问题主要出在共产党内,我们党要出问题主要出在干部身上。”“治党”“治吏”是一项系统工程,要做的工作千头万绪,要贯彻的法律条令很多,要使官员有所惧、不乱为,那就是必须贯彻一个“严”字,并且“严”字到底。“八项规定”、《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》、《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》和《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》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充分就显示了中央从严治吏的决心。
国正天心顺,官清民自安。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:廉则兴,腐则亡。一个吏治清明的社会,才会民富国强,才会更加安定和谐,国家才能长治久安。(古丈县纪委 向卫华)

关闭